(新华时评)抗疫需要耐心、细心,更要有爱心
“因为疫情,今年读高三的儿子只能在家上网课,但是儿子却总是沉迷于打游戏,劝也不听,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位宁夏中卫市的母亲无奈之下拨打了当地的心理咨询热线。很快有专业人员和她对接并给孩子进行了辅导,现在孩子的学习状态好多了,母亲也没那么焦虑了。
心理咨询师提供电话服务,是中卫市针对抗疫中出现的情绪问题,主动作为开辟的新服务领域之一。宁夏共开通了500多条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帮助各类人群缓解不良情绪,化解心理危机,在及时有效疏导情绪和减轻疫情期间群众心理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疫情中,和那位打电话的母亲求助的情况类似,有些人在上网课、远程办公、小区封控、足不出户等境遇中遇到了新问题。在和疫情的遭遇战中,人们难免有心理压力。对有困难的群众要提供耐心的引导、细心的服务,以及有爱心的关怀,巩固抗疫中的心理防线,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疫情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一些冲击,面对疫情复杂变化,各地各部门要更加耐心纾解群众的情绪。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需要倾听群众心声,耐心解决群众问题,积极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比如疫情严重地区更加注重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物流配送畅通,人们就多些安稳;加强信息发布,沟通交流顺畅,群众就少些紧张。
心理疏导要细心解决老百姓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把工作做细做实、设身处地体会不同群体的冷暖安危和差异化诉求,会让心理疏导起到更好效果。比如不少地方帮助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尽快康复;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加大关心与帮助力度;对日夜坚守奋战一线的防疫人员,做好保障,尽力解决后顾之忧。
做好心理疏导,有效化解不良情绪,还要在工作中有更多的爱心。从近三年的抗疫实践中,各方也逐渐总结出一些有助于群众减轻心理焦虑的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比如专门为隔离观察人员或黄码人员提供诊疗服务的“黄码医院”、多地多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开通“在线心理援助+心理辅导热线”等。做好这些保障工作,能将真情和暖意切实传递到每一个人,让群众感觉到贴心方便,进而安心。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凝心方能聚力。抗疫中的心理疏导跟得上、做到位,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我们一定能够尽快打赢抗疫的大仗硬仗。
(新华时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一场今冬以来最强的寒潮天气,正在从北到南速冻着中国。近期复杂变化的新冠疫情,让这个冬天似乎变得更冷一些。
我们不怕寒冬。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这是党中央科学研判国内外疫情形势后提出的明确要求,最大程度上呵护着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
近三年来,我国紧盯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积极推进疫苗和药品研发,同时,不断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从先后出台的9版防控方案,到最新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对疫情防控中各种问题的处置,都有明确的安排。
针对这一波病毒快速传播的特点,党中央及时进行决策部署,要求以快制快,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要求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疫苗接种、服务保障企业和校园等疫情防控、滞留人员疏解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正“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做法;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各地也正在出台措施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如,临时管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一些小区出现阳性后封控措施精准限定于单元、且快封快解,严禁采用硬质围挡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积极贡献力量。从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到接续民生保障的货车司机、快递小哥,再到自觉佩戴口罩、不聚集不聚会不聚餐的人民群众……涓滴汇聚,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冬天从来不只有萧条。冬天像孕育着彩蝶的蚕茧一样,孕育着色彩斑斓、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坚持就会胜利,春天就在前头。
(来源于“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