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国卫生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乡疫病流行,群众缺医少药。1950年2月至1952年初,卫生部等部门曾联合开展春季防疫运动。1952年,毛泽东同志题词指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同年3月,由周恩来任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开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发动群众开展防疫相关工作。随后,全国范围的城乡迅速开展以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的防疫卫生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此类运动是保卫祖国的一项政治任务,是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于是被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同年12月,中央防疫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8年,更名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二、爱国卫生月是哪年开始的?几月是爱国卫生月?
1989年3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发〔1989〕22号),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充分运用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方式,发动和依靠群众来解决卫生防病问题”。《决定》也明确了爱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同时,《决定》要求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随后全国爱卫会确定每年4月定为爱国卫生月。
三、爱国卫生运动法律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防治地方病,为人民造福”。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为爱国卫生运动奠定了法律基石。
1988年,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四、“四害”指什么?
“四害”由来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要求各地在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必须注意同城乡生产相结合,必须是群众的力量和技术力量相结合,使突击活动与经常工作相结合。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后来,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生活条件变好,臭虫又被蟑螂取代。“四害”最终被定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现阶段,爱国卫生运动一方面动员群众清理环境,翻盆倒罐,减少“四害”孳生场所,另一方面开展专业药物消杀,减少传播媒介,有效控制“四害”密度,在近年来的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媒介传染病的防控和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中,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爱国卫生运动是人类卫生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有效的社会组织,将中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是新中国卫生奇迹的主要经验之一。
六、健康城市建设与爱卫创建作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爱卫会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有效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提出的战略,足见顶层设计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作为具体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近日也全面铺开。
综上所述,健康城市建设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手段。
爱卫创建是基石、是今后一个时期极其重要的“入场券”,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是爱卫创建基础上因应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两者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共同组成了新时代爱卫主要工作。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不管是爱卫创建,还是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都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具体举措。
七、个人如何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一是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强化主人翁意识,热爱家园、热爱生活,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二是积极参与全民大扫除,使用卫生厕所,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病媒生物,净化居家、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
三是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袖遮掩口鼻。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
四是注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