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天津  经济  微视  网络法治  文化  热点  政情  Hello Tianjin  体育  娱乐  荐读  工作室
炫闻  乐活  财经  教育  科技  文旅  健康  时尚  房地产
+更多
 

【红心习理•理论及时语】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微信扫描阅读手机版


红桥区融媒体中心  2023/08/16


  学习达人们,“理论及时语”喊你学习啦!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综合性活动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本期“理论及时语”梳理《人民日报》推出的系列评论文章,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大家一起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心聚力。

  【权威解读】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人民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①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6日 第05版)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夏日的雄安新区,白洋淀碧波荡漾,铺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优美画卷。辽阔水面上,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幼鸟跟随“父母”在芦苇丛中穿梭。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华北明珠”白洋淀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这里的生态之变,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精辟概括了“四个重大转变”: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这为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必将进一步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到各地考察中一次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洱海岸边,总书记殷殷嘱咐“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秦岭深处,总书记迎着清冽山风,语重心长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察看河道水情,凭栏远眺感慨“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到“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思想领航,笃志前行,中国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一个个具体数字,折射更蓝的天空、更清的河湖、更强的绿色发展动力。以最坚定的决心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这是清醒的认知,也是坚定的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着眼未来,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五百里滇池,湖水一度因蓝藻暴发成为“绿油漆”,早在300多万年前滇池形成时就游弋其中的金线鲃也从湖体消失。如今,在入滇河流盘龙江上游,金线鲃种群身影重现。广袤神州大地上,绿色发展不断加快,绿色版图接续扩展,呈现出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伟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让万里山河焕新彩、让美丽中国展新颜。

  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②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31日 第05版)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

  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山水相连,林草相伴,田土相依,千头万绪,何处发力?面对这块“硬骨头”,山东省五莲县破板岩、填新土、建水源,打响治山治水攻坚战,总结出“源头在治山,重点是增绿,关键要蓄水”的治理经验。今天,在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有效应对了水土流失带来的挑战,成为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的生动注脚。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强调“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开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到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从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到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从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到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们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重点攻坚、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长江之上,一艘艘执法船如利剑般穿入茫茫江流,水政、公安、海事执法人员仔细搜寻着每一处浅滩、水汊……这是不久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牵头组织的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动的一幕。近年来,跨部门、跨区域治砂管砂合作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鄂赣湘三省共同签署“一江两湖”系统治理合作协议,长江委会同流域19个省级河长办建立长江流域河湖长制协作机制……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长江大保护新格局。新时代以来,正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面向未来,我们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统筹兼顾,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盛夏时节,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里,迂曲回环的尼洋河波光粼粼,河中的沙洲绿树蓬勃盎然。从荒草滩到鸟掠芳洲的公园,雅尼湿地的变化,离不开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新征程上,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③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2023年08月01日 第05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

  不久前,安徽、浙江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推动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升级为涵盖水质保护、上下游产业及人才合作等的综合补偿。近年来,从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到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日益完善,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积极主动、有力有效的生动缩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重大转变”深刻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强调“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曾经,各类环境污染高发,成为民生之患、发展之痛。痛定思痛,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陈旧观念,那些认为“环境代价还是得付”的错误认识,都必须被纠正。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度化工围江、生态退化,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如今,沿江省份治污、治岸、禁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护航“一江碧水向东流”。新时代以来,我们坚决摒弃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当年太湖暴发“蓝藻危机”,经过铁腕治污、科学治理,在流域经济增长接近翻两番、人口增加近2000万的背景下,太湖湖体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水边芦苇青”“湖是碧玉杯”的美景正在逐渐恢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共识更是行动指南,让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由“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正是因为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人加入护林、育林、造林行列。如今,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日渐成为新风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不仅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注入澎湃动能。事实证明,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就能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我们一定能牢牢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④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2023年08月04日 第05版)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瓦里关山,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3800米。山顶,矗立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青海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从1994年建站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日夜坚守、接续奋斗,绘就反映欧亚大陆腹地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瓦里关曲线”。这一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又一个生动范例。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精辟概括“四个重大转变”,强调“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阐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倡导“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路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只有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2022年,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拍摄的中国空间站8K超高清短片《窗外是蓝星》赢得众多网友点赞。宇宙馈赠的绝美风景,让人感叹,也引人深思。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需要共同呵护。新征程上,中国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续以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携手各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⑤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2023年08月07日 第05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白鹭回来了!江西省会昌县周田镇连丰村的村民,再次迎来“老朋友”。这个位于赣江上游的小山村,曾因丰富的页岩资源先后建起了两个砖厂,开山采石、砍树建房、毁地烧砖,林木葱郁的山坡只剩下裸露的岩石和光秃秃的矿坑。2018年,因为不符合新修订的环保标准,砖厂关停;2021年,以建设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为契机,当地开始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如今,这里草木丰茂,生机蓬勃。

  美丽蝶变,源于思想领航。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四个重大转变”,强调“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大河奔涌,见证思想光芒。对黄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在三江源头,总书记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甘肃,总书记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山西运城,总书记强调“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流域各地迈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最新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现实案例有力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就是力量。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事实充分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压减燃煤、调整产业、依法治理……河北省大气环境质量“气质日历”中,页面颜色由代表污染的深色逐渐过渡到代表优良的浅色,2022年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121天。生态奇迹的背后,是扎根实践的不懈探索,更是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甘肃临洮发生落水事件3人死亡
应急管理部指导河北省开展受灾群众救助补偿政策解读
超有用 学生优惠票购买攻略来了
检察机关依法对焦小平决定逮捕
连续55天破亿!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超171亿元
朝鲜发出核战争警告!直指美国
最新!美国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已造成106人死亡
 
天津这辆铛铛车变身咖啡店 走红网络
Citywalk成年轻人新宠!在天津这样walk
大爱!天津这对夫妇30年义务赡养14位孤寡老人
天津“00后”陪诊师:做患者的陌生“家人”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感受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发展,看美丽“滨城”逐梦新征程
战洪峰 防洪灾 保安全 保稳定丨实时监测排除隐患 国网电力全力保障独流减河排洪入海
战洪峰 防洪灾 保安全 保稳定|强排积水清洁村庄 武清为村民顺利回迁铺好“暖心路”
“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将于8月15日正式启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1772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B2-2000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