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天津  政情  法治  微视  点播  财经  炫闻  民声  工作室  体育  娱乐  文汇  乐活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 云上静海 >> 要闻

健康驿站丨秋燥、秋乏、秋愁找上门,中医如何应对?


  2021/10/25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可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

 

  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量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苹果、白果、核桃、胡萝卜等。此时,应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尤忌麻辣火锅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助燥为虐”,化热生火,加重秋燥。

 

  秋乏:四招加以消解

  入秋之后,天气渐凉,人体开始进行自我调整,各种生理功能渐趋平衡,但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于是,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疲惫、倦怠、睡意连绵、呵欠不断、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这种现象在民间被称为“秋乏”。

  缓解“秋乏”,首先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夏天晚睡早起,秋凉后应改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过劳。

  其次,在饮食上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注意不要大量食用难以消化的肉食,以免影响脾胃功能。还可多喝些茶、咖啡以醒神。秋凉后,应少食生冷及性味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秋乏”。

  再次,秋高气爽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可开展太极拳、慢跑、广播操等体育健身活动,既能增强体质,又有助于消除“秋乏”。

  此外,中医认为,“秋乏”是一种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秋愁:保持一个好心情

  秋凉以后,日照变短,人的情绪难免消沉低落。加上自然界草木枯萎,花叶凋落,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多愁善感,特别是一些老人,退休独居在家,可能会引发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悲伤等情绪变化。一些经常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

  人们在秋天,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设法改善种种不良心境,提高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宁心安神,静心养气,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自己的情绪,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二要多接受有益的光照,在外要多晒太阳,在室内可用模拟太阳光谱的“全光谱”灯泡代替白炽灯;三要多接触大自然,经常处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四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

  由静海区疾控中心供稿

多次取消招生资格后仍违规办学,国务院督查组通报
新疆喀什:全力保障水、电、暖、气、油正常供应
俄外交部呼吁纳卡冲突各方保持克制、实现停火
欧盟:预计今年欧元区经济和欧盟经济分别萎缩7.8%和7.4%
单日上涨605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涨
韩国艺人违规接触熊猫幼崽惹怒网友 大熊猫到底能不能摸
洋葱式or粽子式?全国花式穿衣地图来了
 
【津云镜头】交通安全记心间
剧场舞台再现白家跌宕传奇 话剧版《大宅门》登陆津城
【津城图事】乡村里的“板凳课堂”
旅美大熊猫“美香”所生雄性幼崽命名“小奇迹”
 
吴尊友谈冬季如何减少聚集性疫情:一定要戴口罩
听!2020年度声音盘点
【津云微视】《大家说理》:走向历史深处——雄赳赳 气昂昂 前进!
央视采访:丁真如何看待自己走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B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