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彻底告别靠天吃饭,这就是现代农业“金扁担”的力量。如今在静海,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挑上这条“金扁担”,多彩“三农”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
五年来,静海区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总体目标,放大要素、主体、资源优势,夯实特色、科技、品牌底板,不断增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聚集度高、现代要素聚合力强、产品品牌效应凸显、联农富民机制多样的现代农业园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持续升级。
打通科技关 沧海变桑田
近日,位于静海区的天津袁隆平海水稻基地1500亩海水稻喜获丰收,亩产量可达到600公斤,标志着团泊洼盐碱地海水稻示范项目取得了实验种植的初步成功,为下一步做好袁隆平团队耐盐碱水稻品种在华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品种选育和海水稻产业化的示范、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静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机合作社承担的农机作业面积占全区农机作业总面积的75%以上。全区机耕水平98%以上,主要农作物全程全环节机械化率97%。静海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提稳“菜篮子” 提升竞争力
走进生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可移动保温膜结构日光温室,一股暖意扑面而来,与室外萧瑟的寒冬反差鲜明,棚内种植的黄瓜等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如今,静海东部以生宝、津美、多兴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逐步形成,而在静海西北部的万亩林海内,以林药、林菌、林果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也蔚然成风。

作为天津西南的生态屏障和“城市氧吧”,几年间,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建设林下种植基地、食用菌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休闲旅游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着力构建以储备林林下经济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和立体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倾心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升级版。

五年来,静海区农业综合能力稳步提升,区内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66家,辐射农户16万人,全区设施农业面积4.8万亩,设施农业产值达7.29亿元;林下经济41万亩,林业产值达10.24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8400亩,产值335万元。预计到2021年底,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亿元。

延伸产业链 打造新动能
提起静海镇,就不得不提小高庄脆枣。小高庄脆枣种植已有近40年的历史,以品质上乘、入市时间早的特点,如今已成为静海的一张靓丽名片。与小高庄脆枣形成南北呼应的还有良王庄乡罗阁庄村的梨。罗阁庄村成立梨树种植协会,申请了 “良王普丰”商标,打造集休闲、采摘、旅游于一体的梨果产业基地,打响梨果产业的“金字招牌”。

五年来,静海区紧紧围绕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动农业变产业、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精品,促进了以设施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立体养殖等为代表的现代特色农业“百花齐放”。同时,致力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拓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非生产功能,实现了农业经营的多功能化。
现代都市农业一手牵起城市繁荣,一手催动乡村振兴。如今的静海,千里沃野,生机勃勃,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民增收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环境越来越美……
转载请注明来源:静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