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幅长长的画卷。
第一笔怎么画?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首当其冲,成为破题的关键。
这8年,静海为突破重点领域,深化“协同效应”,既能“巧绣花”,又会“抡大锤”,举全区之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如今更像走亲戚一样,交往越来越密切。”这是静海老百姓发自肺腑的心声。
诚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是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
2021年,G205国道拓宽、团大公路改建、津涞公路(子牙快速路-青县界)改造等5个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
热火朝天加紧施工的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项目,春节期间也未停工,进行钢栈桥和钢平台架设施工,确保如期完工,为搭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做“加法”。
静海区与周边河北五市县签订《津冀“1+5”交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包括规划建设、提级改造“十纵十横”20条连接通道,打通交界“断头路”,补齐互联互通最后短板
……
8年时间里,一个个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运不断拉近三地间的距离。
通过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不断提升了静海内联外通的水平,为静海发展蓄足了后劲,更为雄安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区域发展畅通了“血脉”。

静海,位于“白洋淀-独流减河-北大港湿地-渤海湾”生态廊道的中轴线上。
以独流减河为纽带,串起了各节点的生态景观碎片。
根据《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团泊湿地与天津北部的大黄堡七里海自然湿地遥相呼应,与雄安新区、滨海新区水系相通、血脉相连,成为雄滨走廊上重要的生态节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共治必在其中。
从“雾锁迷城”、“十面霾伏”到“水清岸绿”,静海将环境治理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
2018年,静海与河北省沧州市、廊坊市共同签订了深化静沧廊(3+5)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生态环境成为协议中共同推动的6个协同大项之一。
从那时起,守护绿色的脚步便从未停歇。
2021年,“静沧廊”联合开展津冀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夜间专项行动6次,重点对有色金属及塑料制品等行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响应措施情况进行检查,PM2.5年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9.8%,达标天数比例达到65.1%。
同时,与文安县、青县等地开展水环境应急联动,仅2021年就对水质联合监测96次,动态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持。
如今,静海与河北省周边市县逐步实现了大气、水系、土壤污染联防联治,大大降低了“单打独斗”的防控成本。
至此,“心肺之患”得到了有效治理,抬头可见蓝天白云的日子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静海人享受到了生态共治的成效。
来源:静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