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就业途径拓宽了,生活有保障了!
老旧小区改造了,居住更舒心了!
就医环境升级了,看病更便捷了!
……
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着眼普惠、面向普通、惠泽普遍,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静海区瞄准民生福祉,牢牢把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目标,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不断探寻打通“最后一米”的新路径,使人民群众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的同时亮点纷呈。
招聘上“云端”,“不好找”到“没烦恼”——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济受到冲击、毕业人数众多、用人需求下降等多种原因,导致“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

招聘会、实地面试等招聘的主要途径更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找到工作已属不易,找到心仪的工作更是难如登天。
面对求职复杂形势,在大家为新一轮的招聘季积极“备战”时,“宅家”也能找工作的“直播带岗”招聘会火爆异常。
老家辽宁的赵海龙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年初的线上招聘会,让居家待业的他搭上就业的“顺风车”,心仪的待遇、理想的工作环境,更是让他在入职半年后做出了人生的一项重要决定。
“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除去吃穿,手里还有积蓄,跟家人商量之后就打算在静海扎根了,房子都看好了,以后咱就是‘新静海人’了。”赵海龙说。

打破地域限制,不受时间约束,线上招聘会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难题,对于本地求职者的便捷性更是不言而喻。不仅如此,随着静海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回乡就业也已成为求职的重要选项之一。
眼下正值毕业季,静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科工作人员王晓荣表示,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全力以赴缓解就业压力,全心全意为求职者谋福利。
养老“人性化”,“自己找”到“全想好”——
破民生痛点、惠民生实惠,静海区知民需,行民盼,不断创造新方法,解决民生问题。
有关部门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如何聚焦群众养老“急难盼愁”,是必须回答好的一道“时代命题”。
除了请保姆、住养老机构以外,近年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家门口”养老成为做好“银发答卷”中的优质选项。
在日间照料中心不断优化配套设施及服务的同时,随着老年人养老意识的逐渐转变,各种“互联网+”的线上便捷途径正在逐步成为民生服务拓展的新方向。

70岁的居民刘润东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社区每次举办的老年人课堂他从不缺席,经过不断学习成功跨越“数字鸿沟”。这不,前几天一则有关静海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
“尝试下单体检这项服务,不一会儿就有人给我打电话。”刘润东说,在电话里和工作人员预约好时间后,到现场都不用排队,就像“私人订制”一样有人专门为自己服务。
现场体验完之后,刘润东还收到了一张敬老福分卡,每天通过到静海区养老服务指挥调度中心(以下简称调度中心)签到获取积分,可以全额换购或者抵消一部分金额,在调度中心的信息平台上换购商品。

如今,刘润东成了调度中心的常客,每天都来“打卡”,和自己的“新朋友们”拉家常、看电视、享受专家坐诊,大家乐此不疲,样样都不错过。
不仅如此,静海区养老服务指挥调度中心还承载着全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指挥、调度、监管,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集成区、镇、村各级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引进服务商、社工和志愿者,满足社会多方面养老服务需求,助推居家养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我们现有养老服务热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线上服务渠道,提供养老资源自主查询、智能向导、精准匹配等‘一站式养老综合服务’,精准对接养老需求。”区养老服务指挥调度中心总经理王妍介绍,调度中心还会根据静海区民政局提供的独居老人名单信息,每月对独居老人进行帮助,并针对行动能力差的独居老人制定特别注意方案,确认老人的安全。
聚焦“微心愿”,“微实事”到“大民生”——
民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用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关键小事”。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服务民生的“神经末梢”,始终如一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医疗保障、环境整洁、道路通畅……越是微小的心愿越是能反映群众心声。
基层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聚焦群众“微心愿”解锁“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正确方式,通过一件件“微实事”的落实,在社区与居民中间搭建好一座坚不可摧名为“情意”的桥梁。
在2022年年初疫情期间,群众的“微力量”汇聚成河。
79岁的社区居民齐达昌,自从偶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之后,重拾生命价值,不仅在家中设立了“老兵义务理发室”,更是积极参与核酸筛查工作。
“都是相互的,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付出让我们的生活能够这么舒心,在困难面前,我们也要帮他们扛起‘担子’,众人拾柴,美好生活的火焰才能越燃越高。”齐达昌说。

群众认同,民生幸福。助残、救孤、济困、优抚……如今,社区就是群众的桥梁,带来好政策,共筑好家园。
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冬天不冷了;垃圾分类进社区,环境变好了;口袋公园建好了,心情舒畅了……
除了“微心愿”以外,静海区各种民生大事按照发展路径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
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及附属医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津静市域(郊)铁路……静海区10项民心工程“接着地气”“带着露珠”,围绕从“小事”做起,从群众所思所盼做起。
截至2021年底,累计民生投入超过400亿元。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以内。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1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24个,改造困难群众危房3274户,12个村实现整体搬迁,建成国家卫生镇4个、市级卫生村142个,智慧平安社区202个,成功创建天津市文明城区,全面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任务。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深厚的为民情怀,是静海全区上下打拼出来的幸福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顺应期待,更多的好事在后面。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美丽现代新城、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静海区详细规划为民政策,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理念,全面加强基础性、惠普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回首五年,一件接一件落实的民心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干出一个样。虽说民生问题千头万绪,但说到底就是为了千家万户的事儿。
在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精神指引下,静海区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瞄准“细枝末节”,按照已绘蓝图,朝着壮丽前景,让群众所盼“有始有终”,群众意见“落地有声”,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填满民心。
来源:静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