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西厢记》
作者: 王实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爆米花指数:五桶
一句话评价:文辞极美,人物形象极鲜明,是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解读。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诗欣/文
《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戏曲名著,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为古代四大名剧,讲述了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过去,我一直以为《西厢记》是一个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深意,是古代文人对爱情和世界的浪漫期待。作者王实甫的生平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从《西厢记》的文辞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杰出的文人。古代文人写的爱情故事,有太多男人的想象,《西厢记》也不例外。
但是,了解了《西厢记》的演变后,再读《西厢记》,才发现我误会了王实甫和《西厢记》,《西厢记》虽然是浪漫的爱情,但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解读。
《西厢记》以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为蓝本,参考董解元的《董西厢》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三者在故事人物和前面的情节走向上大体相同,但与《西厢记》《董西厢》不同的是,《莺莺传》是一个彻底的爱情悲剧,讲述的是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
从唐代到元代的四五百年的时间里,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并渐渐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变化最大的是人物身份的改变。
在《莺莺传》中,故事以张生与崔莺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展开追求到崔莺莺与之偷欢到最后分开,两人关系是唯一线索,两人的感情没有外界的干涉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崔莺莺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一直有着被抛弃的担忧。而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进京科举的时候,虽然也有这个担忧,但还有着张生是否中举、两人日后能否团圆的担忧。被抛弃的担忧,占比成分变小了。究其原因,在于身份的不同。
在《莺莺传》中,崔莺莺地位不高,很可能是一个寒门女子,有人甚至认为她是一个妓女,在门阀观念影响较大的唐代,张生根本不可能与崔莺莺结合,他们爱情的悲剧结果是注定的,崔莺莺的担忧,非常正常。文人在书写故事的时候,也没觉得负心薄幸始乱终弃会受到谴责,所以行文描写毫无顾忌。而到了《西厢记》里,崔莺莺的身份提升了,她变成相国之女,虽然家庭没落了,但还是贵族的身份。这个身份,是读书人的张生远远不及的,也是他功名追求的目标之一。张生在中举后迎娶崔莺莺,两人在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对等,最后的结合也是门当户对、势均力敌。
《西厢记》作为古代才子佳人故事的典范,并非只有浪漫的爱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有深刻的现实基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