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河头村是天津籍第一位共产党员安幸生烈士的故乡,也是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有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中河头村党总支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建强基层组织的独特优势,把赓续红色血脉、挖掘红色资源作为凝聚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打造“红色河头”文化圈,走好“党建引领”惠民路,切实让革命老村增亮色、展新颜。
01
弘扬英烈精神,用足红色资源
谱写党建富民新篇
英烈精神是先烈事迹的鲜明底色,是激励党员干部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村党总支充分挖掘烈士生平和地方志书中的红色资源,努力把红色文化继承好、发扬好。


追寻足迹构筑为民请命精神内核。筹建中河头红色文化研究会,团结组织党史专家、高校学者、烈士后人和村党组织共同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成功申报中央党校“红色联创”智慧党建示范基地,打造一场讲解、一堂微党课、一部口述史、一个红色故事、一次现场体验“五位一体”的沉浸式红色精品教学课程,主动擦亮根植乡土的红色印记。
挖掘资源壮大红色河头党建品牌。复原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旧址并投资100万元新建展览馆,详细介绍孙振武、宋毅等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截至目前已施工完毕并即将开馆营业,打造出与安幸生烈士故居一脉相承、各有侧重的红色旅游新名片。在联合甘肃南梁干部学院在中河头村建立省外教学点基础上,筹建全区第一所村级党校,精心打造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
注重转化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样板。发挥村集体企业的主导作用,组织部分农户开展“忆苦思甜饭”餐饮经营,并延伸发展农事采摘体验项目,做优庭院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依托村内大棚种植多肉植物产业发展基础,用好天津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通过“党建+文创”形式,结合红色旅游拓宽销售渠道,培育形成生机勃勃的红色产业。
02
筑牢战斗堡垒,发挥轴心作用
再建实干为民新功
战斗堡垒是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是推进基层党建实践创新的目标方向。村党总支主动在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中务实求效,努力把轴心作用确立好、巩固好。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在完成规定动作基础上不断丰富学习宣传形式,集中开展红色故事会、树下讲党课等理论学习,积极组织编演红色场景剧、绘制烈士事迹墙画、打造党史知识精品胡同等实践活动,带领全体党员重温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厚植为民情怀,增强责任担当,在新征程上更好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
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干事本领。以区委下派第一书记为主心骨,以村居主责监管平台为硬约束,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生日等制度要求,主动联合区委组织部、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切实在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中锤炼高水平的党员队伍。定期面向下属支部委员开展党建工作和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及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深入联系服务群众建设美丽乡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坚持每天走乡村小路察民情、坐农家炕头访民意,通过“唠家常”方式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集中力量整治村容村貌,实施“道路增绿、胡同插绿、庭院植绿”行动,扩宽进村入口及主干道,绿化街巷胡同、改造河岸景观,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村庄。
03
做实党建引领,密切党群关系
涵养德法共治新风
党建引领是乡村治理的政治保障,是实现德治法治紧密结合的桥梁纽带。村党总支坚持在塑造优良党风和淳朴民风中主动作为,努力把头雁效应发挥好、释放好。


严格制度执行持续锻造优良党风。稳步推进农村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落实星级党员评定、党员红榜公示等激励办法,引导党员干部比学赶超、担当作为。遵照“六步决策法”“四议两公开”要求,严肃开展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督促党员干部依规履职、依纪用权,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风气。
激活自治机制主动塑造和美民风。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强基工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委会规章,提升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能。循序补齐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短板,借助新乡贤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简化婚丧嫁娶办事环节、摒弃大操大办陈风陋习,塑造出文明守礼、厉行节俭的社会风尚。
厚植法治根基涵养以德化人乡风。借鉴和吸收新时代的“枫桥经验”,聘用法律顾问、整合“五老”资源,一年来累计调处各类矛盾问题100多件,加强巡逻队与网格员的协同配合,共同维护和谐安定乡村秩序。持续深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定期开办道德讲堂,每年组织“中河头好人”、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浸润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