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自古以来以绳为艺的技艺门类繁杂,如搓绳、编网、编制马鞭、中国结等,以不同形态流传至今。明匠盘绳技艺区别于其他绳艺方式,源于传统盘扣,花结样式则源于襻花,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寓意美好。项目世代传承在北辰区西堤头镇,自民国时期至今已传承四代。跟随镜头,走进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匠盘绳技艺。

第四代传承人刘雯文
历
史
渊
源
盘扣,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用的一种纽扣。襻花,是盘钮与纽襻尾部的装饰,通过弯曲、盘绕、拧结等技法制作出来的图案,也称为盘花扣。这些襻花变化多样,且被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是明匠盘绳技艺作品的精髓与特征。


常见盘扣(天津人俗称疙瘩袢)
天津人不仅深受北京皇城文化的影响,更凭借漕运往来,增长了见识。明匠盘绳技艺继承了津式传统盘扣襻花大气多变、创新巧妙等独特的审美风格。


明匠盘绳技艺为家族传承。清末民初时期,创始人李占荣,于年少时在天津估衣街附近为成衣店铺加工盘扣、花扣贴补家用。后嫁入东堤头村,其制作的盘扣,由丈夫周吉恒挑担四处售卖,这门手艺就此起源。因东堤头、西堤头、刘快庄均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故用“明”字;“匠”则体现了技艺传承人对传统盘绳技艺的态度,秉承匠心,匠意独具。
传
承
发
展
明匠盘绳技艺经母女、婆媳相传流传下来,如今,经过四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整理并复原了许多古老传统的花结的制作技法,更加以创新演变。以更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大众视野中。


第四代传承人刘雯文为了让传统的技艺有更好的发展,将襻花中丰富的花式结扣,运用到了盘绳饰品和文玩收藏品编制上面,以盘绳的方式将家传的盘花扣技艺延续传承下去。


将各式盘扣深刻的文化寓意、含蓄的风格特质在盘绳饰品上体现出来,更好满足现代人的佩戴方式,将盘扣技法和文化精髓传承下来。缠、绕、拧、抽拉、编、挑、结,明匠盘绳技艺用一根根线绳、一双巧手,编织出人们心中的向往与期盼。


2016年刘雯文将工作室开在天津古文化街。她希望在这个天津的5A级景区内,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这项传统技艺,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


同时,她还以自媒体方式展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增大曝光度,将技艺推广到全国。同时在店内开展体验式购物,现场展示,让喜欢绳艺的客人可以互动互学,在匠人的指导下参与制作,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传承。

刘雯文
明匠盘绳技艺
第四代传承人
如今,我通过北辰区文保中心进社区、进校园的形式,让更多的小朋友们从小就接触到这门传统手工艺,让广大群众了解这门非遗技艺,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
点
与
价
值
明匠盘绳技艺的独特之处是“多线成结”,有别于传统中国结用单绳或双绳打结的技法。要用多根细线,通过“绕”做成一根足够粗的“绳”,这根粗绳浑然天成,完全看不出内有乾坤。再将这根绳以襻花手法,盘拧成各种花结,这样制作出的花结更加挺拔立体,久经佩戴也不会松垮变形。

各朝各代所设计出的襻花,都有着独特的视觉美感和丰富的寓意,展现了中华民族内敛、平和、含蓄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精华。随着现代穿衣形式改变,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服饰的标志性元素。

盘绳技艺之艰辛,绝非外行人所能理解。从艺者不仅要有很高的审美,还要有足够的力量去盘结缠绕,往往一个结扣,就要反复抽动、调节,用四五遍的功夫,才能保证作品的紧实工整。而且制作一件作品,需要一气呵成,中间不可停顿,有时一干就是三、五个小时,这就需要匠人有足够的耐性和坚韧的意志。

为了让传统盘扣以符合新时代承载方式传承,明匠盘绳技艺将之融入绳艺之中,在“祈愿美好”的同时,追求饰品的美观性、差异化。继承了传统盘扣智慧精髓的明匠盘绳技艺,巧妙“以结达意”,将蕴含多种美好寓意的襻花,用盘绳的形式展现。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的细节之美,也感悟到中国美的内涵。

如今,刘雯文制作的作品销售不仅遍布天津各区,更通过旅游人群及网络营销,销售到了全国各地。明匠盘绳技艺也将借助旅游经济和网络的东风,走向更远的未来,进入更多人的视野。